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钢筋工程的质量标准化推荐做法,仅供大家参考!分别从钢筋加工、直螺纹连接、电渣压力焊、墙(柱)钢筋安装、结构梁钢筋绑扎、结构板钢筋绑扎、楼板钢筋防踩踏成品保护和悬挑板钢筋支撑八个方面进行分享。每一分项分别从工艺流程、控制要点和质量要求进行介绍。
一、 钢筋加工
1.工艺流程
钢筋进场验收→表面清理→钢筋调直、切断→钢筋冷弯成型。
2.控制要点
(1)钢筋的牌号、规格和数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抗震钢筋。
(3)钢筋宜采用无延伸功能的机械设备调直;采用冷拉调直时,应控制冷拉率,调直后应检查其力学性能和单位长度重量偏差。
(4)钢筋弯折的弯弧内直径、纵向受力钢筋的弯折后平直段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箍筋、拉筋的末端应按设计要求作弯钩。
(5)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加工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6)箍筋、拉筋弯钩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 质量要求
(1)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
(2)一般结构构件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不应小于90°,弯折后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3)抗震设防要求箍筋弯钩的弯折角一度不应小于135°,弯折后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和75mm的较大值。
(4)受力钢筋沿长度方向净尺寸允许偏差±10mm;弯起钢筋弯折位置允许偏差15.5
±20mm;箍筋外廓尺寸允许偏差±5mm。

二、 直螺纹连接
1.工艺流程
套筒进场验收→钢筋端头切平→(剥肋)滚压螺纹→丝头检验→戴保护帽→现场丝接。
2.控制要点
(1)钢筋套筒应有型式检验报告,施工前进行工艺检验。
(2)套筒用专用塞规检验,长度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3)钢筋套丝端头切割平整,加工螺纹需一次成型。
(4)已检验合格的丝头,应戴上保护帽,按规格分类堆码。
(5)连接钢筋的规格和套筒一致,螺纹型式、螺距、螺纹外径应与套筒匹配。
3.质量要求
(1)螺纹丝头加工的直径、螺距、螺纹长度需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无断牙、秃牙缺陷,且与牙形规的牙形吻合。
(2)钢筋丝头螺纹中径尺寸的检验应符合通环规能顺利旋入整个有效丝扣长度,而止环规旋入丝头的深度不大于3倍螺距。
(3)钢筋连接时应对准轴线拧人套筒,两端丝头在套筒中央位置顶紧,每段不得有一扣以上的完整丝扣外露。
(4)套筒表面无裂纹,螺牙饱满。
(5)钢筋连接后应校对接头拧紧力矩,不同直径钢筋连接时,拧紧力矩按较小直径的相应值取用。
(6)钢筋连接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三、 电渣压力焊
1.工艺流程
检查设备、电源→钢筋端头制备→试焊、作试件→选择焊接参数→安装焊接夹具和钢筋→安放铁丝球→安放焊剂罐→确定焊接参数→施焊→回收焊剂→卸下夹具→质量检查。
2.控制要点
(1)电渣压力焊只适用于柱、墙等构件中竖向受力钢筋的连接;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中不宜采用。
(2)钢筋的级别和直径符合设计要求,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及复试检验报告。
(3)每批钢筋正式焊接之前应进行现场条件下的焊接性能试验。
(4)当电源电压下降大于5%、环境温度低于-20°时,不宜施焊。雨、雪、风力六级以上(含六级)不宜进行露天施焊。
(5)不同直径钢筋焊接时,上下两根钢筋应在同一轴线上。
(6)必须使用合格的焊钳,确保钢筋与电级接触紧密。大多采用钢筋挂钩的形式,造成钢筋的主筋烧伤。
3.质量要求
(1)接头不得出现偏心、弯折、烧伤等焊接缺陷。
(2)四周焊包凸出钢筋表面的高度:直径≥25mm时不小于4mm;直径≥28mm 时不小于6mm(直径≥28mm时不宜采用电渣压力焊)。
(3)接头处的弯折角不得大于2°。
(4)接头处的轴线偏移不得大于钢筋直径的0.1倍,且不得大于1mm。
(5)电渣压力焊接头应按《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规定要求进行力学性能检验。
(6)钢筋连接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四、 墙(柱)钢筋安装
1.工艺流程
定位放线→剔凿混凝土浮浆→修理预留搭接筋(套箍筋)→绑纵向筋→绑横筋(柱箍筋绑扎)→绑拉筋或支撑筋→设置保护层垫块→质量验收。
2.控制要点
(1)对预留钢筋进行纠偏。
(2)柱的箍筋弯钩及焊接封闭箍筋的对焊点应沿纵向受力钢筋方向错开设置。
(3)墙柱钢筋应设置定位筋,保证钢筋位置的措施到位。
(4)绑扎搭接接头中心和两端均用扎丝绑牢。剪力墙钢筋应满扎,相邻绑扎点的铁丝扣成八字形,扎丝向内。
(5)底层柱部分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不小于该层柱净高的1/3,二层及以上柱加密区范围是按柱长边尺寸(圆柱的直径)、楼层柱净高的1/6(梁柱核心区部位)及500mm三者数值中的最大者。
(6)纵向受力钢筋、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7)剪力墙洞口补强钢筋构造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8)墙柱模板定位钢筋严禁与受力钢筋焊接。
(9)钢筋的安装位置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3.质量要求
(1)柱中箍筋、墙中水平分布钢筋应起步于构件边缘50mm。
(2)墙体拉勾呈梅花型布置,并做135°弯钩,弯折后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和75mm的较大值
(3)钢筋接头位置、数量以及搭接长度、锚固长度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五、 结构梁钢筋绑扎
1.工艺流程
划主次梁箍筋间距→放主次梁箍筋→穿主梁底层纵筋及弯起筋→穿次梁底层纵筋并与箍筋固定→穿主梁上层纵向架立筋→按箍筋间距绑扎→穿次梁上层纵筋→按箍筋间距绑扎→放梁底垫块→质量检查。
2.控制要点
(1)确定细部做法并在技术交底中明确。
(2)清除钢筋上的污染物和施工缝处的浮浆。
(3)第一道箍筋应设置于柱边或主梁边起50mm以内。
(4)梁箍筋加密范围从柱边开始,一级抗震等级的加密长度为2倍的梁高,二、三、四级抗震等级的加密长度为1.5倍的梁高,且均大于500m。
(5)纵向受力钢筋接头位置、锚固长度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6)受力钢筋为双排时,应有保证两层钢筋间距的措施;底筋应与箍筋满扎。
(7)框架节点处,梁纵向受力钢筋应放在柱纵向钢筋内侧,当主次梁底部标高相同时,次梁下部钢筋应放在主梁下部钢筋之上。
(8)主次梁受力筋均应设置垫块。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9)悬挑梁的钢筋构造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10)框架梁洞口应有钢筋补强措施,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3. 质量要求
(1)绑扎钢筋骨架允许偏差:长度士10mm;宽、高士5mm。
(2)纵向受力筋允许偏差:锚固长度-20mm;间距±10mm;排距±5mm;保护层厚度±5mm。

六、结构板钢筋绑扎
1.工艺流程
清理模板→模板上划线→绑板下受力筋→放板底垫块→绑负弯矩筋→马凳安装→质量验收。
2.控制要点
(1)清理模板上面的杂物,用粉笔在模板上划好主筋、分布筋间距。
(2)先摆放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
(3)绑扎板钢筋时一般用顺扣或八字扣,除外围两根钢筋的相交点应全部绑扎外,其余各点可交错绑扎。
(4)保证钢筋位置的措施到位。双向板相交点需全部绑扎,两层钢筋间需加钢筋马凳。
(5)负弯矩筋应满扎,弯头统一朝下垂直板面,负弯矩筋下采用双排马凳。
(6)板筋绑扎成型后,在通道部位应铺设跳板。
(7)悬挑板上部钢筋位置要准确,钢筋构造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8)板内预留洞口钢筋补强构造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9)板内水电预埋管≥3根时,板面筋需加密。
(10)后浇带预留钢筋的绑扎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11)施工缝处钢筋应采取防锈或阻锈等保护措施。
3. 质量要求
(1)绑扎钢筋网允许偏差:网眼尺寸±20mm;长、宽±10mm。
(2)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3mm。
(3)板面筋锚固长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底筋锚固长度≥5d且至少到梁中线。

七、楼板钢筋防踩踏成品保护
保护具体做法:
采用角钢及钢筋焊接成铺板,尺寸30mm×2000mm。边框、立脚、横向龙骨(间距330mm)为30×30角钢焊接,立脚高度为楼板厚度+100mm,纵向龙骨为14钢筋间距100mm。

八、悬挑板钢筋支撑
1.悬挑板钢筋绑扎时,将悬挑钢筋伸入梁内,并将悬挑钢筋与梁钢筋用双股扎丝绑扎;
2.绑扎完成后,使用钢筋马镫在根部50mm 范围内支撑起悬挑钢筋。其它部位安装规范安装马镫;
3.混凝土浇筑时,悬挑部位应做好防止踩踏的措施。

识图,手算,7天学会看图纸,学习操作 125款经典工程土建造价计算实用小工具,添加 微信:3141546786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ukay.cn/5281.html